重庆市梁平区海秀镇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是国家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背依太行群峰,四周松柏拥翠,殿宇轩昂,双塔耸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南郊的双塔寺,是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太原市市徽上的主题图案。双塔寺,原名永祚寺,大约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1597-1602年,因为寺内有两座高塔,所以俗称双塔寺。如今当地人也都习惯称这里为双塔寺,反而对原名比较陌生了。双塔寺的建筑格局并不复杂,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著名的“双塔”就在塔院里。
门票参考:30元
所在地/隶属: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永祚寺路
开放时间:08:30~17:30
适宜季节:夏季,秋季
建议游玩时间:3-4小时
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第六批(明至清)
大家印象
它坐南朝北,依山构筑,居高临下而视野开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牡丹甚为漂亮。
走进双塔寺
双塔寺,三晋名刹,又名永祚寺,位于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东南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因寺内双塔高耸,故俗称双塔寺。 它坐南朝北,依山构筑,居高临下而视野开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 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当作太原的标志。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 新生的双塔永祚寺,正以崭新的、热情的姿态,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中外游人。明代牡丹,太原的牡丹花不见经传,无论从种植历史,还是种植的数量和品种,别说与洛阳,就是与彭县、亳县、淮阳、菏泽相比,也难以同日而语。近年来,双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种而言大约有30余种,从颜色来看,红、粉、黄、白、紫、绿、墨,可谓九色齐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古刹双塔寺,古技挺拔,竞放新花,整个梵寺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中外游人世间接踵摩肩,争相观赏,置身于缤纷斑斓的牡丹花间,构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风俗画。 双塔寺现今共收藏和保护有价值的碑碣刻石 260余通。这些碑石中除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绝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从太原各个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在这些碑石中,有明代的石刻珍品,名著三晋,海内知名的《宝贤堂集古法帖》180 余通;有清代的《古宝贤堂法帖》36通;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醉笔石刻“赤壁怀古” 3通;有清代著名书家祁隽藻的“子史萃言”石刻 4通;还有记述内容别具一格的“晋溪隐君家训”碑,等等。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瀚于一堂,真、草、隶、篆各种书体,无一不有,不仅为书法界和爱好书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视,也极为到此观光和游览的人们所喜闻乐见。
历史记载
永祚寺始创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初名永明寺,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祚寺。
清初又续建了山门,完善了禅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但在战乱岁月,古寺饱经沧桑,到民国末期,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多次维修。
新建碑廊,仿建前院,广植牡丹,使古刹面貌一新。
文化庙会
太原市郝庄第23届永祚寺双塔文化庙会将于2011年7月18日在双塔寺文化广场隆重开幕,这是郝庄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庙会。
7月17日至22日,连续6天推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庙会活动主旨是“来郝庄,逛庙会、看大戏、品美食、观社火、赏书画、登双塔、纳百福”。
永祚禅林
永祚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进院落。自北面山门而入,第一进院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两厢为配殿,辟为展室,称陈列院。
第二进院为“祗园胜景”,称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园林的韵味;向东伸展建成的展室,陈列着从市内搜集来的碑刻、造像等。
第三进院为“永祚禅林”,称礼佛院,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
大雄宝殿五间为结构精巧的两檐楼阁式,全用青砖磨砌成柱、檐、斗〖FJF〗拱〖FJJ〗、雀替、垂花柱及图案等,仿木结构筑砌,殿内施拱券顶,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故称“无量殿”。
殿内正中供奉高3.85米的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两侧有释迦、药师佛铁铸坐像,是净土宗的礼佛场所。殿前有明代所植丁香和牡丹两株。
大雄宝殿顶上建有三圣阁,单檐歇山顶建筑,顶部用砖雕斗〖FJF〗拱〖FJJ〗,层层出挑,叠涩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
殿内原有“西方三圣”塑像,现供明塑的三大士像,工艺精湛,也是明塑中的佼佼者。
双塔凌霄
礼佛院东侧门通往塔院。塔院与永祚禅林相对而言,也称上院。永祚禅林的中轴线是南北向,而塔院的轴线则是东南—西北向,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特别是道家以东南之气祈增文运的寓意。沿这一轴线依次有新塔、过殿、旧塔和楼阁式的后殿。
双塔高均为54米,南北对峙,相距46?6米,均用砖砌仿木构筑,与大雄宝殿结构一致。
塔呈楼阁式梭形,随着塔身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降低,斗〖FJF〗拱〖FJJ〗由五踩重翘变为三踩单翘,符合人们仰视时下低上高的视觉。
两塔的不同之处是旧塔收分不显,素边檐子,雕饰牡丹叶子;新塔收分明显,琉璃剪边檐子,饰有莲花。
双塔塔心中空,阶梯设在外壁与内壁之间,游人可盘旋而上,直至第11层。塔身每层辟有四门通向出檐,可眺望晋阳的美丽山川。
被古人誉为“双塔凌霄”、“文笔双峰”的双塔是永祚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双塔巍然高耸,直插云天,雄健地屹立在晋阳大地上。
因其坐落于高山之上,在进入太原市之前,人们远远就可看到其身影,仿佛在笑迎八方来客。因此,它多年来一直是太原城的标志。
双塔从创建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寺中旧塔原名文峰塔,是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所建;新塔是9年后妙峰和尚所建,建成后与旧塔一起并称宣文塔。
1984年和1996年,政府又拨巨款先后维修了在解放战争中受创的宣文新塔和倾斜的旧塔。
永祚寺牡丹
永祚寺院内的牡丹有姚黄、魏紫、赵粉、豆绿、状元红、青龙卧墨池、碧雪丹沙等40多个珍贵品种。更可贵的是有数十株明代牡丹,品名叫紫霞仙,也叫紫云仙。这种牡丹种植年代久远,较为稀少。花型为单瓣,花期较长,在众多牡丹品种中,它开花最早。花朵硕大如盘,初开时花瓣呈肉红色,馥郁芳香,为玫瑰香型,盛开之际呈淡紫色,馨香更浓;临近晚期则为正紫色,是牡丹品种中的佼佼者。
植于寺院大雄宝殿前的紫霞仙牡丹,经历了数百个春秋的风霜,虽老干虬枝,却仍然苍劲旺盛。在这里牡丹已不单是民俗文化中富贵的象征,而且更重要的是寓有静候“东南之气”到来之意,一旦东南“温厚之气”到来,紫霞仙会率先绽放,预示着文运昌兴的境界。
碑碣
永祚寺二重院落东侧为墨园。穿过花墙月门,雕梁画栋的碑廊内嵌有两套晋阳名帖—《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的碑刻。《宝贤堂集古法帖》俗称“大宝贤堂法帖”,由明代晋藩王世子奇源于1489年(弘治二年)始刻,1496年(弘治九年)刻成,1980年由傅公祠迁入永祚寺,镶嵌入廊。其间荟萃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十余个朝代、120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翰,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应有尽有,真可谓历代书法之全璧、书林之瑰宝。游客至此,莫不潜心品琢。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傅山先生对此帖颇有见地,他认为“汴帖抚勒无丰采,肃帖丰肥浓态侧出,晋帖(即《宝贤堂集古法帖》)圆秀遒媚,出周、肃之上,二王钩勒尤为精妙”。由此可见《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的书法水平和艺术价值。《古宝贤堂法帖》俗称“小宝贤堂法帖”,刻于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由太原知府李清钥,选取唐褚遂良,宋苏东坡、黄庭坚、朱熹,元赵孟〖FJF〗瞓〖FJJ〗,明唐寅、文征明及清初董其昌、王铎、傅山等名家墨宝摹勒上石,共39块。
碑廊最北处有一套苏东坡醉笔所书《赤壁怀古》碣石三块,是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由鄂弼按家藏旧拓复钩摹勒上石而成,是苏东坡草书的传世之作,笔势奇伟,淋漓尽致,与词之豪放雄健相得益彰。此外,寺院内还收藏有清中叶以来著名书法大家,曾位列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阁老的祁隽藻所书的“子史粹言”石刻四通,以及明万历年间曾任山西提刑按察使的吕坤之家训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