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镇

|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药山街道前锋镇

前锋镇信息

  • 地区名称:前锋镇
  • 长途区号:0517
  • 区划代码:320831106
  • 邮政编码:223001
  • 车牌号码:苏H
  • 行政级别:镇
总站>前锋镇首页>旅游景点>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城北桃花垠,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距离周恩来故居约两华里,属周恩来故里景区。周恩来纪念馆于1992年1月16日落成,由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先念、李鹏、杨尚昆等同志为纪念馆题词。周恩来纪念馆开放以来已接待了胡锦涛、贾庆林、温家宝、贺国强、习近平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馆区由纪念岛、宽阔的水面和湖四周环形绿地组成。总面积有三十五万平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十为水面。岛上建有主馆和附馆,总建筑面积为3265平方米,其中主馆1918平方米,附馆1345平方米。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永怀路2号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8:30~17:00

博物馆等级:国家二级(行业)

旅游景区级别:4A

简介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的桃花垠,于1992年1月8日对外开放。

纪念馆馆区由纪念岛、宽阔的水面和湖四周环形绿地组成,总面积有四十万平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十为水面。纪念岛上的主馆和附馆,是由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负责设计。主馆高26米,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同一等级高度。主馆呈四方形,内八角。四方八面体寓意着周恩来的精神普照着中华民族。四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四坡屋顶,使人联想起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牛车棚,寓含着周恩来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四根花岗岩石柱寓含着周恩来生前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64年和1975年四次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主馆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基台上,象征着周总理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儿子,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

主馆分三层。沿南边51级台阶就来到了主馆第二层的瞻仰大厅。51级台阶寓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年正好是51岁。瞻仰大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坐像一尊,连基座高4.7米。瞻仰大厅的蓝色天棚可以让阳光直接射到四米多高的汉白玉座像上,寓意着周恩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主馆底层原为陈列厅,2008年改造成了影视大厅,放映周恩来生平业绩的影视片。主馆第三层为观景台,远眺可望古城和馆区风景。如果向北鸟瞰,则可见牌楼式的景门和人字形附馆合起来,正好是“八一”的图型,寓意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附馆建筑呈人字型,面对主馆呈拱卫之势,体现了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2008年新建的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就在这里。陈列馆陈列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四个部分:立志求索——为了中华之崛起,艰辛奋斗——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鞠躬尽瘁——为了祖国的昌盛,风范长存——为了永远的怀念。

瞻台位于主馆南面,与主馆隔湖相望,是由廊亭和东、西两侧各一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剑碑由四根柱子组成棱形剑头,看似无形胜有形。

附馆向北便是周恩来铜像广场,广场上的周恩来铜像高度为7.8米,寓意周恩来走过的78个光辉的人生春秋。基座上“周恩来同志”五个金字是由江泽民同志于1997年题写。铜像由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守仁教授设计,由南京晨光机械厂铸造,重量两吨多。其姿势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来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双手叉腰,面带微笑,显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的风范。

铜像广场位于文渠南岸,文渠是贯穿淮安城的一条古老的小河,它沟通城内的勺湖、萧湖、月湖三湖,流经周恩来故居门前。周恩来童年常在这条河里划船,到城北河下古镇去访古问今。1960年,周恩来在接见淮安县委领导刘秉衡时说:“文渠没有堵塞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那里划船打水仗……”

仿中南海西花厅是经中共中央批准,江苏省委省政府向周恩来百年诞辰的献礼工程,占地面积1万千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1998年3月5日对外开放。它与瞻台、主馆、周恩来的铜像位于同一轴线上,建筑面积有六千多平方米。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原是晚清摄政王载沣的王府,在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成了国务院;到了国民党时期,又成了北平特别市市政府。周恩来是1949年11月住进去西花厅的,直到1974年6月病重离开,住进三零五医院。

仿西花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晚清风格的北方四合院,按照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格局,以一比一比列设计和建造,再现周恩来生前工作、休息和会见国宾的场景,陈列周恩来生前的遗物。前客厅是周恩来当年会见外宾、举行重要国事活动的主要场所。院内由西向东依次是周恩来的活动室、办公室、总理卫士值班室、后客厅、邓颖超卧室、邓颖超办公室和周恩来卧室。东西两侧厢房分别为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周恩来亲属和烈士子女的用房。下层为纪念馆文物库房和办公用房。

在仿中南海西花厅西侧,是2008年建成的西花苑碑园。西花苑碑园占地面积26亩,基本按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前面两进园子布局设计,曾是摄政王府的西花园,有亭台、水榭、盟鸥馆等。碑园陈列了周恩来总理的手迹石刻10处、书法家等各界人士书法作品碑刻100块,暗寓碑园是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兴建的。镌刻总理手迹的景观石选用了产于安徽广德的花岗岩水冲石,最重的一块重26吨,位于碑园入口处,上面镌刻着周恩来的手迹“为人民服务”。

海棠林位于铜像广场西侧。海棠林里100株海棠是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来馆参加演出的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百名国内著名演员集体栽植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园内也栽种很多海棠。1997年,邓颖超的遗作《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公布。这篇文章是邓颖超1988年创作的,表达了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思念:“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

2016年新建的情归厅也位于铜像广场西侧,文渠北岸。这里收藏了1976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灵车,并设有《情归大地》专题展。

仿日本京都岚山诗碑位于铜像广场东侧。石碑上刻有1919年4月5日周恩来游览京都岚山所作的几首感怀诗中的一首,诗名叫《雨中岚山》。这首诗第一次发表是在觉悟社1920年出版的《觉悟》第一期上。1979年4月,在岚山龟山公园,日中友协等10个友好团体自发集资建造了岚山诗碑。诗碑是一块深褐色的鞍马石,高1.3米、宽2.2米。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亲自为诗碑揭幕。这座诗碑是世界上第一座周恩来诗碑。1995年4月,日本关西日中朋友会在周恩来纪念馆仿建了这座诗碑。

樱花路位于纪念馆东湖东侧,因路的两旁栽植了千株日本樱花而得名。这些樱花是日本友人在1992年纪念馆开馆时栽植的。春天,樱花流光溢彩,环湖边碧绿的垂柳婆娑多姿,构成了一幅周恩来16岁时曾在诗中描绘的秀美画卷——“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纪念馆馆区建筑为花岗岩贴面,地面由青灰水泥方砖铺盖,全部采用青、白两种颜色,象征周恩来一生两袖清风、清清白白。

展览与藏品

《战争年代中的周恩来同志》

在周恩来纪念馆数以千计的馆藏字画中,有一幅中国画《战争年代中的周恩来同志》,这幅画因取材于战争时期的周恩来而弥足珍贵。画的作者是现任江苏美协秘书长、中国美协理事的陈世光。

陈世光擅长画马,他画的马在承继前辈大师成就的基础上,着意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奔放的精神气质和着力于中西画法的融合,以书法入画法,以墨色塑体积,充分利用宣纸的渗化性能,着笔时灵动潇洒随意,不刻意求工,不着眼于细节的完整真实,尤重马的神情动势,竭力追求马的灵动、奔放自由之情态,可以称得上是继徐悲鸿之后当代中国画坛又一个画马的大家。

《战争年代中的周恩来同志》的取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美国友人艾德加·斯诺为周恩来摄的一张经典照片。1935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周恩来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不久,斯诺也踏上了苏区的土地。在这里,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中国革命摄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其中就包括这张“到达陕北后的周恩来”。这张照片是周恩来在长征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张,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张珍贵照片,它真实地反映了戎马生涯中周恩来的威武与精练。陈世光的画将斯诺照片中的周恩来临摹的惟妙惟肖,形神皆备,足见画者的笔力与功底。画中的周恩来头戴八角帽,身着灰色的红军军服,浓眉下闪烁着一双智慧、坚毅的眼睛,双手紧纂着缰绳,坐骑下是一匹膘肥健硕、气宇不凡的灰色骏马。这幅画展示了伟人周恩来作为军事家飒爽英姿与政治家的儒雅俊逸,给观者以穿透时空的丰富遐想和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

《战争年代中的周恩来同志》是陈世光于1997年隆冬专为迎接周恩来百诞辰倾心所作,作品曾参加了1998年3月江苏省文联举办的“纪念周恩来同志一百诞辰书画作品展”。在这次展览后,参展的近百幅书画作品悉数由江苏省文联无偿捐赠给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收藏。

“气度汪洋”刘海粟

在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珍藏着由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题写的两件墨宝。周恩来纪念馆的是“气度汪洋海作胸”,故居的作品是在周恩来逝世十周年(即1986年),刘海粟大师特意为周恩来故居题写的七言律诗:“不朽声巍震九垓,绝伦四海一人才。立身严正留公论,谋国忠勤悴杰魁。悲痛化为群众力,德功无愧万方推。英灵妥矣昭遗爱,松柏常青望继来。”这两幅行揩,充分体现了刘海粟对周恩来深深怀念和无限景仰;从艺术角度看,法度俱备,神完气足,显示了刘海粟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温和醇厚、化博大于平静之中的审美取向,看其雍容的气度、似乎书者已将全部艺术人生的风云变幻凝于胸中,化入笔底,让我们看到了他平静的外表下宽阔如海的胸怀,这两幅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江苏武进青云坊人。自幼酷爱书画,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年11月,年仅十八岁的刘海粟在上海乍浦路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 — 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并任校长,培养出了后来名震画坛的徐悲鸿、王济远等学员。刘海粟冲破封建势力的阻力,首开男女同校的先河,倡导美术改革,增加人体模特和旅游写生。作为开一代风气者,刘海粟为推动中国社会风气和观念的进步、对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美术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山月之梅花图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关山月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创作了这副梅花图。“平生历尽寒冬雪,赢得清香沁大千”既是关山月对梅花的写照,更表达了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这副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关山月素有“当今画梅第一人”之称。他的梅花诗书画结合,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是关山月永恒的真善美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体现。这幅画是淮安文物征集办公室交给周恩来故居珍藏的。

周恩来故居园内有一株腊梅,据说是周恩来的祖父在周恩来出生那年栽植的。周恩来小时候曾亲手浇培过。如今,这株腊梅每到腊月,花蕾绽放,傲霜怒雪,院里院外,香气袭人。淮安人称之为“一品梅”:梅花,花中一品;周公,官至一品;其德,人中一品。关山月是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两位作者之一。1979年又为人民大会堂东厅创作大幅国画《春到南粤》。关山月1912年生,2000年7月逝世,广东阳江人。原名关泽霈,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从此,在高氏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影响下,关山月踏上了对新国画艺术执着追求的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关山月历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是第三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悼周恩来总理诗

在周恩来纪念馆珍藏着一幅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林散之(1897年—1989年)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书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尤其是他的草书,更是冠盖全国,声震华夏,被誉为“草圣”。

这幅作品是以悼念周恩来为主题的五言诗,字字句句显露出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哀痛之情,作品上的斑斑泪痕至今仍清晰可见。整幅作品从思路上看可谓是一气呵成,然而在行书的气势上显然是不连贯的。由此可以看出,林老在书写悼诗的过程中曾数次因过度悲伤而辍笔拭泪。悼诗全文如下:

戾气延中夏,苍茫落大星。天维折一柱,地脚踏长城。八亿人民望,三千世界情。妇孺齐痛哭,遗爱见生平。化悲为力量,将此报英灵。饿溺吾同奋,安危公独膺。松摧风肃肃,月堕泪冥冥。一滴千行下,诗成哀夜灯。公元一九七六年元月十日林散之时七十有九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随着电波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山川顿首,江河呜咽,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1月10日,寓居上海、已七十九岁高龄的林老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悲情四溢,难以自抑。于是,他不顾隆冬的严寒,披上外衣,着家人备好笔墨纸砚,用颤抖的手蘸着泪水书成了这首感人肺腑的五言悼诗。

诗卷书成后,林老一直将其珍藏在自己的身边。八十年代,才将其转呈给扬州外办的一位负责同志,希望他有机会转给周恩来故乡。这位负责同志精心收藏、保管。1992年,周恩来诞辰94周年之际,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并对外开放。扬州外办的这位同志获悉后,立即将林老的墨宝“悼周恩来纪念”捐赠给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以了却林散之老人的生前身后情。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灵车

2016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一级文物、40年前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灵车,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情归厅”展厅正式对外展出。

恩来灵车的原型是解放牌“670”型客车,长8.65米、宽2.54米、高2.95米,自重5吨。该车1976年交付八宝山殡仪馆,加配白色灵床,玻璃棺罩,供重大丧事活动专用。灵车现在的样子,是按1976年1月11日送周总理时的情形装饰的。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

1973年,周恩来又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同志给淮安县委打来电话,正式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1. 不准让人去参观;

2. 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3. 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淮安县委根据亿万人民的要求,着手整修周恩来故居,把故居按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原貌进行修复,周恩来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现在,故居西宅院有“周恩来家世、童年与故乡图片画展”、“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和“开国总理大型图片展”。在“周恩来书画苑”里,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耀邦等为故居留下的极为珍贵的题词及一大批著名书画家如赵朴初、刘海粟、关山月、唐云、周思聪等为缅怀周总理捐献的字画墨宝。周家的后院,占地700平方米。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并在此放过风筝。1997年故居在后院建成了周恩来墨迹碑廊。

“难忘少年谆教诲 常忆征途亲指领

说起张爱萍,也许大家只知道他是位身经百战、金戈铁马一生的共和国将军,却很少有人了解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军旅诗人、摄影家、书法家。近日,周恩来纪念馆举办了《共和国将军书法作品展》。在展览上,我们展出了一幅张爱萍将军泣血之作《满江红·痛悼周总理》,整幅作品如行云流水,气度恢弘,一气呵成,颇有几分大家风范。短短百字的词,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老将军对开国总理周恩来深切哀悼和无限热爱之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周恩来是张爱萍非常尊敬的老首长。革命战争年代,张爱萍曾几度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1930年,张爱萍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党组织秘密安排到上海疗伤。伤愈后,张爱萍要求重返苏区参加战斗。此时的上海白色恐怖,险象环生,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随时随地都有生命的危险。因此,早一天离开上海就等于早一天脱离险境。中央军委在得到张爱萍的请求后,立即转告给了周恩来。一个星期后,周恩来派联络员通知张爱萍,组织上批准了他要求去苏区的请求。这件事令张爱萍终生难忘。50年代,新中国启动研制核导弹计划。周恩来亲自点将让张爱萍担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在走马上任前,周恩来殷切勉励张爱萍说:“你们要埋头苦干,(这)是无名的工作,”张爱萍牢记周恩来的重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领导和策划原子弹核试验工作,经过几年努力,我国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与世长辞,山河顿首,日月同悲,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张爱萍将军在得知周恩来逝世的噩耗后,悲情四溢,老泪纵横,长夜无眠,他深深痛惜共和国失去一位好总理,对时局忧心如焚。年近古稀的张将军不顾年迈体弱,从床上披衣做起,泼墨濡毫,柄烛执笔,文思泉涌,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壮怀激越的《满江红·痛悼周恩来》:“愁雾弥天,江海水、怒号翻滚。举世恸、追思勋业,马列开逡。为国为民孺子牛,任劳任怨绝代尹。艰难继、大任系安危,何驾云!惊雷震,天地忿,朔风烈,泪雨淋。四十六年前,重军路引。难忘少年谆教诲,常忆征途亲指领。提劲旅、打破核垄断,攀万仞。”这首词写完后,张将军悲情仍难以自抑,心绪不宁,久久地扼腕长叹。

《满江红·痛悼周恩来》书好后,张爱萍一直将其精心收藏在身边。1992年,张爱萍在得知周恩来故乡——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后,欣喜异常,立即托人将《满江红·痛悼周恩来》赠送给了周恩来纪念馆珍藏。后来,在周恩来纪念馆的恳请下,年届八秩的张将军又欣然为纪念馆题写草书“丰碑”二字。如今将军虽已仙逝,但是,他的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他所敬爱的老首长的故乡,珍藏在周恩来故乡人民的心中。

周恩来,一个没有遗产、没有后嗣、没有墓地、甚至没有留下骨灰的人,一个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却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永恒的丰碑。

前锋镇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