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尧村

|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者密镇下尧村

下尧村信息

  • 地区名称:下尧村
  • 长途区号:0791
  • 区划代码:360104100201
  • 邮政编码:330000
  • 车牌号码:赣A
  • 行政级别:村

抚顺元帅林

抚顺市元帅林位于抚顺东35公里东洲区章党镇高丽村南高阜地带。高阜自南向北伸展,陵园雄踞高阜之上,坐北朝南,南与铁背山相望。铁背山(史称“界藩山”)是著名的“萨尔浒大战”的古战场,战后努尔哈赤在山上筑有界藩城。

抚顺元帅林是张学良夫妇及张作霖五姨太等人为其父张作霖修建的陵墓,位于辽宁省东部抚顺市区东38公里处,整个陵园坐北朝南,由方城、圆城、墓室三部分组成,整体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金壁辉煌,吸取历代帝王陵园习俗,又有中西结合的新意,逐渐成为东北的名胜古迹,一年四季游人甚多。

元帅林始建于1929年5月,是张学良将军为其父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修建的陵寝。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张氏家属为他寻找墓地,派出了众多风水先生,遍查了辽沈地区名山大川,其中周姓风水先生选中了此地,他称此地是“前照铁背山,后座金龙湾,东有凤凰泊,西有金沙滩”。随之,张学良夫妇及张作霖五姨太、张作相、汤玉麟等前往巡视,也认为此处山清水秀气势不凡,又有铁路相通,于是决定在此地建张作霖陵寝。

为厚葬张作霖,在张学良的主持下,成立了大元帅葬仪筹备处,彭贤(东北官银号总办)为总办。石辑吾为经理,大元帅府的处长郑天顺、总务科长王运丰等负责建陵适宜。通过招标,天津华信工程司中标,有天津华信工程司归国设计师殷俊负责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投资1400万元。预计3年完工,在岗北设置了元帅林火车站。向南修了火车道和大车道,运输车辆络绎不绝。1931年秋,正当元帅林工程初具规模时,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停止了营建。张作霖遗骸未葬于此,而是后来移葬锦县驿马坊。(现为凌海市)

元帅林的全部工程虽未竣工,但建成的部分已相当可观,陵园仿沈阳东陵建筑,有帝王陵寝的风格,又有中西结合的新意,坐北朝南,主要由方城、圆城、宝顶三部分组成。另有外围墙高筑,四角建有炮台。按原设计,外围墙南北长约540多米,东西宽约270多米,方城南北91米,东西89米,(宝城)圆城周长约420米。陵园绕墙高筑,南面为祭祀区,北部为墓葬区。南部祭祀区因1954年修大伙房水库,被划为淹没区,在1958年蓄水前被迫拆除了。原设的陵门、牌坊、隆恩门、享殿、方城等建筑都已不存在了,只留下了部分遗迹。元帅林120级石阶以南为淹没区,120级石阶以上为墓葬区,石阶之上为二对翁仲人,明代石雕,正门为单歇山式,绿琉璃瓦屋面,正脊有吻、岔脊有兽,精工彩绘。过正门可见一套石五供(陵墓用石雕供器)、五供后是一架汉白玉牌坊,为当年建陵时所立。元帅林除了这几组精美时刻以外,还有许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石刻石雕陈列在现在的石刻苑、东门至龙头碑大道两侧。这些石刻都是当年建陵时的,张学良将军在北京西郊石景山隆恩寺及附近的王爷坟等地购买的。共6000余吨,通过北京三家店火车站运往东北。

元帅林现为AA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元帅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元帅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帅林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夏季园城正门前已成为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园内苍松翠柏、松涛飒飒、禽鸟声鸣,游人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我省著名的文物、旅游区。

圆城

圆城亦称宝城。圆城正门木结构,四柱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覆绿色琉璃瓦。正脊有鸱吻,岔脊有兽,正门总宽12.68米,两边门各宽3.6米,中门宽4.58米。正门外面两侧摆放一对石狮拱卫城门。东西门楼宽7米,门宽3.4米。圆城内有石五供、石牌坊、棂星门,宝顶。圆城墙周长420米。圆城墙是整个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虎皮石墙上有内用青砖砌筑。外用水泥砂浆拌成的仿土衬石,基本与基础同宽,上沿做斜坡。下肩石内收,用三层石条砌筑,砌法因元帅林南部建筑已全部拆毁,只留下圆城之内的建筑。当年圆城琉璃瓦应是覆绿色琉璃瓦,共需琉璃瓦1035平方公尺。

石牌坊的质地为青白石,年代为明朝,建陵时而立。石五供为石香炉、石花瓶、石蜡烛。东西门楼内,各有棂星门一道,由两柱一间式构成。

宝顶

宝顶,原设计为二层平台,现实际为三层平台,可能含有缓冲、渐行渐高之意。基坛高2.07米,宽4.12米。宝顶周长71米。一层甬道到二层祭台高2.4米,二层祭台到三层祭台约14.9米。原设计祭台上四周铺五色土,以收四方秀气,尽显五行之妙。祭台上铺设五色石子图案。现能看出的有蝙蝠(福)、鹿、(禄)鹤(寿)及狮子松树等吉祥图案。

墓门,共有三道:过牌坊距第一道墓门9.5米,门宽2.1米,第一道墓门至第二道墓门15.2米,墓道宽4米,棚高2.15米。这道墓门是80年代修建的。原建筑没有此道墓门,修建时把环墓门的基坛东西连接,形成了现在的第一道墓门。

第二道墓门至第三道墓门7.9米,墓道宽4米。这道墓门是原设计的墓门。第三道墓门内为宝顶,内为圆形,如穹庐,直径10米。内置棺床,长2.92米,宽1.34米,高0.57米。圆顶彩绘日、月、星、辰、海水江涯。墓室门穹为荆棘冠的上帝,两侧为天使手持橄榄枝。整个宝顶内的绘画风格融汇中西,反映了传统中国陵墓文化同基督教文化的结合运用,这种建筑极为少见。

界藩城

界藩城位于元帅林对面的铁背山上,其西侧不远便是浑河与苏子河的交汇处,满语“界藩”正是两河交汇处之意。铁背山山势险峻,巍峨蜿蜒,悬崖峭壁,宛如一条卷伏欲飞的巨龙。铁背山与元帅林一水之隔,山上树木浓密、怪石嶙峋、三面临水、一面连山,这里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前,就是建州女真浑河部的“界藩寨”,此地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的“萨尔浒之战”便发生于此。铁背山最高海拔283.1米,周长4612.5米,面积约63000平方米,山体东西狭长,突出三座山头,西峰险绝,东峰较缓,中峰狭长,但两侧均为绝壁,山城北面绝壁徒立,南为陡坡,界藩城依山势而筑,城墙环绕山脊,主要有“西卫城”、“内城”、“东卫城”等建筑组成。

公元1618年(明万历46年),努尔哈赤在铁背山附近建造行都,屯聚重兵,誓师伐明。1619年萨尔浒大战后,努尔哈赤进驻界藩城,并将诸王妃接至城中。不久,后金于此地发兵辽北,六月夺开原,七月攻铁岭,八月破叶赫,轻取疆土数百里。这些都与努尔哈赤筑界藩城密不可分。努尔哈赤在界藩城居住了一年零四个月,便迁居距此不远的萨尔浒城。

界藩城的自然景观颇具特色。其中有“狮虎峰”“夹扁石”“点将台”“苍鹰台”“四方洞”“晃荡石”等。传说“晃荡石”轻风吹来或用手推可以微微晃动,只是推之不倒,不过张作霖的五太太怕张家江山不稳,遂命人用水泥将此石灌住。铁背山上放眼四野,重峦迭嶂,山、水、林、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人想起清人张元奇:“铁背山前野镞多,更何人唱百年歌,重寻饮马龙兴地,上夹河通下夹河”的诗句。公元1687年,清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行至铁背山,观其山势,想起太祖努尔哈赤初筑界藩城,亲率八旗子弟指挥“萨尔浒大战”的情景,欣然命笔写下了“城成龙跃竦重宵,黄钺麾时早定辽。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飙。”的诗句。

萨尔浒城

萨尔浒城在元帅林和界藩城西南,隔水相望,其“萨尔浒”汉译为“木橱”,意思是树木繁茂。城墙周长4200米,面积约1000000平方米,因1958年大伙房水库建成后,引起水位上升,萨尔浒山遂变成了三面临水的半岛,萨尔浒城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共有东西两城,东为外城,西为内城,东城有4个城门,1个便门,门址大多选择在狭窄的山沟口上,北、东、南有三条护城壕,割断山脊,形成四面封闭的山城。

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逐步将各部落吞并,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并于1584年夺取了萨尔浒寨。1619年这里又发生了明清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萨尔浒之战。1619年8月,继界藩城竣工后,开始兴建萨尔浒城。

萨尔浒山,因“萨尔浒之战”在此取得奠基性的胜利而受到清朝几代皇帝的景仰与颂咏。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及其臣僚吟颂萨尔浒的诗作就近二十首之多。公元1754年清乾隆帝第二次东巡曾写下:“厨峰铁背界凡间,举义旗初创业艰。诺米无能夸地利,杜松安足抗师颜。秋风瑟瑟重经过,天武棱棱莫仰攀。寄语方来应敬念,岂容易抚有瀛寰。”公元1776年,清高宗弘历下令重绘盛京地图,分注开国事迹,并要求在图上指明“如我太祖、太宗大破明师与萨尔浒山”之类的历史胜地,并用满汉双文分注于地图之中,以求将先人之功昭垂于世。同时弘历亲撰一篇长达三千三百五十余字的“萨尔浒之战书事”碑文建亭立碑于萨尔浒山西南的山岗之上。萨尔浒之战书事碑亭1978年拆除,石碑运到沈阳故宫博物馆收藏,并被定为一级文物。

如今,萨尔浒风景区“林木茂密,绿草如毯,松涛飒飒,鸟语啾啾,山环水绕”,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交相辉映。

萨尔浒风景区交通也十分便利,从元帅林码头或铁背山均可乘船前往。

关东碑林

关东碑林位于元帅林陵区的东北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碑林建于1996年,1990年至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向我国书法名家共征集墨宝230余幅,刻碑218个,211位书家的作品(其中有5幅对联,一付四条瓶),现已全部陈列在碑林之内。当年征求墨宝之时,力求国内名家,必须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在国内书画界有一定知名度和造诣,而且所撰写的内容一定同辽东地理和历史有关。

碑林的建筑仿古风格,单檐歇山仿木式建筑。其结构全部为砼。青色筒瓦起脊,正脊吻兽,屋面及墙脊全部采用青色、筒瓦、板瓦、沟头、滴水、钓鱼、走兽等。走过门楼是一个200余平方米,平整门厅,门厅正中陈列著名书法家李铎书写的“奇观”二字碑。字体雄浑有力,每个字都在两平尺左右(碑高两米,宽0.9米)。走过门厅可见一隔殿墙,两端开有月亮门,过月亮门可见一座宽敞明亮的庭院。正面为大殿,单檐歇山仿古砼结构,大殿前有四根粗大石柱,面阔三间。正脊有吻,岔脊有走兽。月亮门到大殿为20米长,2.4米宽的石板路,石板路两侧各有200余米的草坪,草坪四周有五色雨花石铺路,雨花石路的尽头为碑墙,墙高2.5米,在800平方米的厅院内,人字顶的碑墙内镶有石碑,有单面镶嵌和双面镶嵌,陈列着94件石碑,青色筒瓦起脊。

另有在此碑墙后的碑廊内,陈列着117位书法名家之碑,碑廊以大殿为中心,向东西延伸,环绕一周,与月亮门墙相接。为了让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书法名家之墨宝,现将部分碑刻拓片及释文展示如下:

赵冷月

释文:扎喀尤临放地近,界藩拓界筑坚诚,过关躬战萨尔浒,举歼明廿万兵。

谢雅柳

释文:名传此地

张星亮

释文:关东妙境

李铎

释文:奇观

周志高

释文:人间仙境

现“关东碑林”所藏之碑有沈鹏、欧阳中石、萧娴、刘炳森、俞建华、王以臣、方绍武、方传鑫、方国兴、聂成文、费之雄、尹瘦石、关阔、等名家,关东碑林的建设,得到了我国书法名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关东碑林的建成,使元师林整个旅游环境更加完善,充分发挥了建筑、园林小品和古代石雕、现代书法作品的综合感染力,形象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彩。让我们信步在绿色的空间里,欣赏祖国优秀的、传统的书法艺术,得到文化艺术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熏陶。

元帅林今入口在墓园之西北,并非原墓园正门。距景区颇远处,即出现石牌坊一及石狮子二,观其风格,知必为明清遗物,与黑龙兄探讨后,此石坊疑自端重亲王博洛墓上购得。过第一石坊,又在矮山丘陵中转走,路远雪滑,艰难到达元帅林景区门口时,已近正午。当日参访元帅林游客,唯我几人,整个墓园,一派肃杀萧瑟,有浓烈怀古之感。入口处亦有精美清代石狮一对,其归属来历,杳不可考。入墓园,右侧即元帅林后墙,四角置炮楼等。转过炮楼,左前方草地中,有若干石构件残存,计若干石牌坊构件、若干供桌构件、若干华表等构件,不一而足。因元帅林并未最后完工,一些自京城运送至此的石刻还无以复建,加之修建大伙房水库时或拆除、迁移了一些石刻建筑,于是便成为这零落一片的石雕之海了。再前行,左右各一排石像生,右手侧有石骆驼、人牵立马、武将文臣等,因有旧照比对,这一套石仪为京西隆恩寺饶余敏亲王阿巴泰家族墓上旧物。左侧一排石像生,体量稍显卑小,有石羊、石虎、石狮等,看去普通而简约,但亦是阿巴泰神道上诸物中的几件。

右拐经过阿巴泰石仪后,即元帅林墓园之东门。元帅林墓园四门上,均有浮雕石屏镶嵌,来历应为阿巴泰家族墓或石景山一带旧庙宇、旧明墓等。其雕刻风格,与今模式口田义墓园上一致。墓墙以内,为圜丘式建筑,东、西、北三门前各有小兽二,有为华表坊柱上旧物,有为民国新刻。南门前,即石牌坊一,雕刻华丽美观,疑为安亲王岳乐墓门前旧物。坊下有五供一式,坊后即地宫入口。元帅林地宫内,全为中西结合式风格,除中央有石床一外,顶部为蓝色星象图,门上有浮塑天使。但建设风格略显生硬,唯因其历史悠久,令人尚可接受。

出南门,即大门前墓道,今已半没水中。墓道为阶梯式,两旁有文臣武将石像生及石狮子一对,皆不知来历。门前有文保碑一,显示元帅林仅为省级文物保护。台阶即以民国风味营造,算整个墓上风格最易接受者。台阶以前,可以看到因水蚀冲坏的享堂遗迹,原水中方尖碑一对,今拆散零落堆砌在圜丘北侧,我去时,原址已看不到痕迹了。陵墓正对铁壁山,据传山上有风动石,墓园风景极佳,风水上上。

若在阿巴泰石仪处左行,即明清石刻园。园中展出若干精美石刻,有石刻底座、石屏、华表、石狮、五供等等,真不知当年少帅自北京采买了多少前朝旧物。再前,有“龙头碑”三,左右各为庙碑,中央即首题“和硕豫良亲王碑文”驮龙碑,豫良亲王即修龄,墓在京东朝阳,由此知张少帅购买石刻,不仅京西,更北京周边各县,亦增加石刻来历考证之难度。该碑雕刻体量硕大,双螭首,碑边十二条五爪游龙以外,碑上下两边各坐龙一,在我为清代亲王墓碑之首见。豫亲王府后裔,是售卖自家墓地陈设最多的一座王府,在民初即将京东几十座豫王坟上诸物全部售出,今仅见修龄墓碑现世,不知其余诸物近况如何。

在元帅林参观,可谓目不暇给,各样石刻、雕塑,令人眼花缭乱。由此,我拟构想一方案,即探究究竟张少帅从京城何地、采买何种石刻之数量(如大学士马齐墓、饶余亲王园寝、平郡王园寝、豫亲王园寝等),若可列表或汇总结果,将今元帅林上诸石刻之来历等考证成功,应是件十分有益且有趣味于闲暇时可以完成的事情。

景区资质:国家3A级景区

联系电话:024-54065088;54065028

地址:抚顺市东洲区章党镇高丽村南

门票价格:30元

景区开放时间:08:00-17:00

下尧村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