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巷村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南巷村

南巷村信息

  • 地区名称:南巷村
  • 长途区号:021
  • 区划代码:310118110
  • 邮政编码:201700
  • 车牌号码:沪
  • 行政级别:村

朱家角古镇

朱家角古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通要枢,国家4A级景区。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景区内有慈门寺、慈门街、珠溪园、课植园、泰安桥、圆津禅院等景点。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让人们可以在这里寻找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

门票参考:免费

所在地/隶属: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开放时间:全天

建议游玩时间:1天

旅游景区级别:2005年(4A)

基本介绍

朱家角镇,隶属于上海市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部、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并),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接壤。

朱家角镇处于北纬30°~31°,东经120°~121°之间,东距青浦镇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国道贯穿镇境。全镇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含水域)。201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3.4亿人民币。 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7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2016年10月14日,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2018年5月24日,朱家角镇入选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

景点景观

慈门寺

慈门寺即清华阁十二景中的“慈门杰阁”,为朱家角著名古刹,位于放生桥畔、漕港河边,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名“明远庵”。明嘉靖中毁于兵祸,隆庆五年,行脚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宝殿,民间称为新殿。 明万历三十九年,敕赐寺名为“护国明远慈门寺”,并赐乌斯藏大士一尊,经二十部,为此寺内特地建造观音阁和藏经阁,以珍藏这二件御赐的镇寺之宝。明崇帧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钟楼,楼高六丈二尺(20米),钟重二千五百斤。 几经战乱,慈门寺逐渐衰落,民国期间,寺被改为医院,四十年代末仅存大殿、钟楼等建筑。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县人民医院,现为朱家角人民医院住院部,旧址上仅存雌雄古银杏各一株。

慈门街

现慈门街是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的后院,内有文昌阁、九碑廊、龙泉地等。现为集商业、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城。

珠溪园

珠溪园位于镇东首318国道的入口处,建于解放后,是朱家角镇上除西井街的课植园外的又一座园林。珠溪园原名共青公园,建于1956年。原为镇上富户蔡氏墓地,占地70多亩,内有池塘、小河,把墓区分成3个圩头,以小桥相通。墓区栽有松、柏、梅、榆、棕、铁树等名贵树木和各种花卉。

课植园

课植园园址建在镇西井街147号,这是一处庄园式的园林建筑,园主姓马,名维骐,自号农圃。园取以“耕读”之意,题名“课植”,俗称马家花园。民国元年(1912年)始建,历时15年,花银30万元。花园坐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驳岸。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部分组成。各种建筑200余间,占地5.3万平方米。 北部为厅堂区,南部为假山区。假山区内高五层的逍遥楼顶,可俯瞰全镇景色。碑廊内,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书写的“梅花诗”等碑刻数块,文徽明“游西山诗”、唐寅、周天球的诗文石刻共12块。 荷花池西为园林区,亦称稻香村。内有数十亩的各种花卉树木;北部有“耕九余三堂”,西南角上是小游览区,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等。

泰安桥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的航标,桥两旁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 清代名士曾有诗:“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这里写了"古寺一桥通",“古寺”即圆律禅院,"一桥"便是泰安桥。

圆津禅院

圆津禅寺为清华阁十二景之一,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系禅宗曹溪一脉,淞吴名刹,因院内供奉观音菩萨,故又名“娘娘庙”,禅院北临漕港,东傍珠溪。 禅院是历史上为重要的文物储藏  圆津禅院(6张)  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王时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刘墉、郑板桥、钱大昕、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来过禅院并留下诗画墨迹。其中王昶亦曾为禅院撰写碑文等,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板及其他许多故物。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航斋”诸建筑。 圆津禅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战乱,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县博物馆。五十年代初,禅院被拆,现还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物。为了再现禅院昔日景观,在圆津禅院修复委员会的主持下,于2000年5月动工修“三圣殿”,重建“圆通宝殿”等,同年9月竣工。

涵大隆酱园

涵大隆创建于1886年,现在墙上的店名仍是当年开业时写的。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酿造业发展迅速。以涵大隆为首的一批酱园作坊将酿制的酱菜畅销各地。酱菜很快就成为了朱家角的特色产品。涵大隆生产的各种酱油、酱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双料酱油分别获奖,后来又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分别获奖。1956年,涵大隆和镇上另外几家大酱园合并,组成酒酱合作商店,总称涵大隆。

实用信息

公路

朱家角镇处于上海市与江苏省交界处,是上海通往江苏、浙江的重要通道。东西向有318国道、沪青平高速公路、沈砖公路,南北向有朱枫公路,依傍同三国道,南接沪杭高速公路,北通沪宁高速公路,村村通道路。

水路

朱家角水路交通横有淀浦河;纵有拦路港、西大盈港、朱泖河,均为6级航道,可通行100-500吨船只,直通黄浦江,并与太湖水系相通。

地理环境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并),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东接壤。朱家角镇东距青浦镇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国道贯穿镇境。2000年全镇总面积49.8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名镇朱家角历史渊源流长,1958年大炼钢铁时,镇人为了找铁,曾奇迹般地把镇北大淀湖车干,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证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捞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轮、印纹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足以证明数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

1930年,镇上出版的《骊珠报》上刊载过一段“镇东祥凝浜发掘出东吴大将军甘宁之墓”一事,更能证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与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从中可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荣及人情风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时有曰:“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朱泾、枫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民国期间,米业鼎盛,所产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独占鳌头,远销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场,最高峰达二、三万石(1500—2250吨),日收油菜籽600吨,所产“朱家角菜油”行销百里以外,远近闻名,还有工业、手工业、钱庄典当、金融业、碾米厂、发电厂,均开全县之首,起步早,发展快,时北大街、大新街,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全镇坐商有千户之多,夜市闹如白昼。逢年过节,更有外地商贩前来赶集,酒肆茶楼几乎日夜营业,大商小贩走街串巷,点心小吃通宵达旦,其时粜稻谷的农船,成千上百涌来,漕港河为之阻塞。

游玩项目

罗锅船

此船得名于清代乾隆时期。朱家角清代著名学者王昶,为官数十年,官至刑部右待郞,与刘墉同朝为官,是终生挚友。王昶七十岁向乾隆提出辞呈,回家乡朱家角归隐。后来,刘墉专程到朱家角来看这位挚友,于是王昶亲自乘此船到朱家角西市梢去接刘墉,故后人都称此船为罗锅船。 朱家角是江南水乡,游览朱家角时只有乘上一次罗锅船再到老街走一走,才能真正的完全体会到江南水乡朱家角的韵味。

莲湘队

莲湘队

一般有8至12人组成也有数十人近百人组队,有男子队、女子队、男女混合队。莲湘棒一般长140厘米,直径在4--5厘米的竹竿,中间节子打通均匀分成八节。每节开个口子,用竹梢横串4--5只铜钱或铜片固定在竹管里。每节为了美观,莲湘棒用漆涂成红绿色彩,棒的两头系上绸带和绸须,在敲打时铜片撞击发出节奏很强的悦耳之声。  莲湘舞 表现程式:右手握莲湘棒边唱边敲,每小节打一下,依次拍打在演员自身的手背、手肩、胸部、腰部、大腿、小腿、脚背、脚掌、颈部、肩部、手腕、臀部、腋下,一边移动舞步,一边滚动莲湘棒,上、下、左、右、前后共四十二节舞蹈动作,在广场和行街列队演出中甚为群众所喜爱。

荡湖船

早期《荡湖船》表演二人为一组,一人握桨,另一人一只手捏蒲扇,另一只手提手帕男扮女装,扮成丑搭子(即小丑),二人用民间小调《倒十郎》、《十把扇子》边唱边舞进行交流,动作滑稽十分逗人。 后来为了美化道具用绸布和竹片扎成小船,表演者二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村妇划船与其搭子小丑或老翁,并有江南丝竹队伴奏尤其是在行街表演时热烈壮观极受观众欢迎。  荡湖船道具上部是顶轿子色彩鲜美,下面是条大鲤鱼意是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动作和音乐伴奏都很现代但服装还是民俗服装在行街演出中可与观众直接交流逗乐极受观众喜爱。

蚌舞

是个有故事情节的民间舞蹈常演出于庙会、灯会赶集行街之中,但行街表演中由于表演区域局限,无法施展舞蹈动作和情节所以表现形式较为简单,蚌壳一开一合蚌壳精头一伸、脸一笑挑逗渔翁,而渔翁怒目相视。一手提网,一手捉拿蚌精,在广场和舞台演出就能发挥其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舞蹈动作,达到以舞蹈来塑造人物表达人物思想、性格,表现舞蹈主题的目的。 "蚌舞"因为渔翁要有武术功底的演员来扮演,所以现代"蚌舞"已取消渔翁变一只蚌为数只蚌身穿民族服装列队舞蹈表演,并有江南丝竹和锣鼓伴奏,在行街中仍可与路边观众逗笑交流很受欢迎,尤其受到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南巷村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