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塔头镇建设社区
在呼伦贝尔草原北部,根河以西的敖鲁古雅河畔,生活着鄂温克族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叫做雅库特鄂温克族。
敖鲁古雅景区位于根河市敖鲁古雅乡,是根河市唯一的民族乡,人口1548人,其中鄂温克族262人。现在景区修建了博物馆、驯鹿和狍子观赏区等。让游客可以了解他们的驯鹿文化、狩猎文化、桦皮文化、兽皮文化以及萨满教文化,体验鄂温克猎民的生活,玩鄂温克猎民传统体育游戏,祭祀神树许愿,喂驯鹿、狍子,与驯鹿合影。
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有“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的美誉,以淳朴的民风、民俗和神秘的“驯鹿文化”而闻名中外。“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译音,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在与驯鹿世代为伴的历史进程中,在与各兄弟民族广泛接触、频繁交往中,鄂温克猎民创造和发展了独具魅力的“驯鹿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17世纪中叶,使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的列那河一带,游猎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这是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成为全球驯鹿分布的最南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使鹿文化,驯鹿不只是他们的生活所需,也是他们的民族象征。2003年,他们放下猎枪,从深山老林里搬迁至根河市附近的猎民安置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如今,这个人口不足300人的微型部落和他们饲养的1000多只驯鹿,仍沿袭着使鹿鄂温克独特的历史。
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分为四大家族,分别是布利托天、固德林、索罗共和卡尔他昆,对应的汉族姓氏分别是布、古、索、葛或何。鄂温克族由索伦、雅库特、通古斯3个分支组成,使鹿鄂温克人被称为雅库特。300多年前,他们从贝加尔湖附近列那河一带,游猎迁徙至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如今大兴安岭的根河市境内游猎和饲养驯鹿。
敖鲁古雅,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是中国唯一的半野生驯鹿种群栖息地。驯鹿耐寒能力极强,喜冷怕热,一般在北纬66度左右的苔原森林地带繁衍。这里林下生长着丰富的苔藓类植物,是驯鹿天然的饲料。
鄂温克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驯鹿。他们的衣服、鞋帽以及居住的“撮罗子”内铺的皮垫都是由驯鹿皮制成。鄂温克人是喝驯鹿奶长大的,驯鹿的奶汁浓醇,营养丰富。鄂温克人的主食是肉干和驯鹿奶,配饭则是列巴等面食。用驯鹿奶和面烤制出来的列巴,比面包硬,样子像厚厚的锅盖,有20厘米厚。出门打猎时,一天带一个就够了。
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需要随驯鹿“逐石蕊而居”,一年会有几次迁徙。驯鹿四蹄宽大,每小时行进约6公里,即便是沼泽地也穿行无阻,如履平地,因此被称为“林海之舟”,是鄂温克猎民重要的交通工具。
游猎的鄂温克人经历过3次搬迁实现了定居生活。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鄂温克猎民在奇乾建乡定居;1965年当地党委政府,将35户鄂温克猎民迁至敖鲁古雅定居建政。至此,鄂温克猎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生活。2003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10万人口以下小少民族一次性脱贫政策的扶持下,政府又将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搬迁至现在的根河市区附近新址。
驯鹿是鄂温克民族的象征,鄂温克语称之为“奥伦”。这些半野生的驯鹿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牛一样的蹄子,号称“四不像”。记者在敖鲁古雅看到的驯鹿,眼睛乌黑明亮,皮毛摸上去油亮光滑,多数为灰褐色和灰黑色,也有一些花色和白色的。驯鹿性情温顺,不踢人也不咬人,只要摊开双手,它们就会过来嗅一嗅,任由人抚摸。
驯鹿在森林里不需要搭棚圈,它们夜晚出去觅食,以森林里野生的苔藓、石蕊、蘑菇和嫩枝条为食,善于在沼泽、森林、深雪中行走。猎民们需要它们回来时,就会叩击树木,因为怕蚊虫叮咬,它们有时也会顺着猎民点围拢的熏烟自己跑回来。猎民除了不定期给驯鹿喂盐之外,还在冬季雪厚或者春季干旱时喂少许豆饼或草料。鄂温克人通过喂盐、熏烟等方式成为驯鹿不可或缺的朋友。为了找寻方便,猎民会给鹿脖子上挂上铜铃,鄂温克语称之为“巧尔然”。驯鹿在林子里跑动的时候,铃声就会响彻山林。
在鄂温克人看来,驯鹿是纯净自由的生灵。古革军说,驯鹿爱干净,如果驻地的水源不干净,它们就会不断地迁徙。驯鹿离不开深山密林,吃的食物也很挑剔,不像牛羊用牧草就可以喂肥。以前,驯鹿在山林里很少生病,而在对外开放的驯鹿点,由于过多的接触人类和食用游客喂的食物,驯鹿经常会患上原来从没有得过的疾病而死亡。在古革军看来,驯鹿和鄂温克人骨子里都一样,向往着密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景区资质:
国家4A级景区
景区位置: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
到达方式:
自驾路线:
沿S301行驶2.0公里,右前方转弯行驶160米,到达终点
门票价格:
30元/人
景区开放时间:
08:00-17:30